城市更新 | 存量资产盘活的难点与突围思路
我们经常接到客户的项目请求,内容很动听:比如,一个地段不错的废弃厂区,想转型为文旅聚落;一片闲置的村庄,规划成山谷营地或亲子小镇;一座有故事的老建筑,希望变身为文化地标。等等。
但无一例外,当我们真正介入、开始做策划、模型、推演时,发现最大问题往往不是“资产不好”,而是,巨大的制度风险,制度机制没准备好。
01 存量资产盘活的困难与原因
1)资金与融资模式的结构矛盾
存量资产盘活项目普遍存在 长周期、重资本、低回报的特征。以北京劲松老旧小区改造为例,项目初期需企业全额垫资,而回报周期长达10年以上,社会资本因逐利性与项目公益性难以调和而参与意愿低。
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专项债、国企及城投投资,市场化融资工具如REITs、ABS等应用受限。2023年数据,全国仅15%的存量资产符合REITs发行条件,且审批周期长达2-3年。资金退出机制缺失,轻资产运营方通过改造提升资产价值后,缺乏有效退出路径,导致前期投入资金无法循环使用,进一步抑制市场活力。
2)制度规范与审判流程滞后
一块资产想焕新,有时候不只是“空间设计”问题,还是“制度再造”问题。而这,往往是被低估的部分。
3)多方利益协调与可持续经营难题
产业导入能力不足,部分项目改造后因产业定位偏差导致空置率高企。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改造类园区平均空置率达28%,高于新建园区12个百分点。
我们见过,比如,政府部门愿意盘活,但找不到可以签署合同的主体;村集体愿意参与,但不懂股权分红、收益分配机制;有运营商感兴趣,但拿不到经营期内的稳定权利保障;商业计划写得再精彩,也没法解决“资产所有权归属不明”的尴尬。
结果是,策划很美,方案很强,制度卡住,项目搁浅。
02 挑战:不是出好主意,而是找对出路
所以,我们慢慢意识到:
一个真正有用的策划师,不只是内容创意的提供者,更是机制与制度的“翻译官”和“桥梁搭建者”。
从这个角度看,策划师的核心能力变成了:
如何看穿制度背后的“逻辑盲区”;
如何用项目机制设计,引导各方形成共识;
如何通过“试点-优化-反馈”的方式,推动制度自然地调整。
这些方法,不靠高谈阔论,而靠脚踩土地、事在人为。
只要不是红线,都是探索区。很多政策其实并没有“明文禁止”,只是没人先尝试。找到制度“模糊地带”或尚未规范的细分领域,比如,村集体闲置资产的市场化运营权;老旧厂房的文化业态试点;城中村的“轻改造+新运营”项目。
以小范围合作(试点/合伙/实验空间)设计“可复制模式”,主动提交方案给政府部门,看是否可以列入试点的支持。
不是“等规则”,而是“做规则的建议者”。比如,我们建议某村集体用“闲置农房+合同运营”模式启动营地,规避产权流转难题,先做出样板。
比如:如何构建联合体、怎么成立公司主体、村集体以什么方式参与、退出机制是什么……这些不是政府的事,也是策划案的一部分。你设计的,不只是空间,更是运行规则。
当你提供的机制“能跑得通”,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时,往往愿意参照采纳。所以,策划案不只是画饼,而是提前帮政府“想好了怎么落地”。
一个人说不动政府,一群人一起干,政府很可能点头。
我们会推动客户引入国企、村集体、银行、基金、运营方,共同参与,让制度因“真实利益诉求”而主动改变。
制度不是靠谈判谈出来的,是靠“现实成功”逼出来的。
你可以先用项目运营合同+资源合作协议做临时机制,哪怕不完美,也能跑出第一步。在项目跑通之后,把运营成果和问题总结,做成“制度建议报告”提交政府。当政府看到“已有实践+实际收益+清晰建议”,更可能推动制度层面的正式回应。
制度,也不是先天条件,而是后发成果。很多政策是事后补位的,只要有正向成果。
推动一个制度,最好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而是做出可见的“样板”。
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不要一个人吃,要让大家看你怎么吃; 把项目运营逻辑标准化(模式、流程、风险点、收益方式),形成模板; 借助政府平台、行业峰会、研究报告,把项目打造成“示范案例”,推动政策背书。
制度往往为“成功案例”开路,而不是为“抽象想法”让步。
比如,我们曾把一个工业厂房更新项目总结为“资产合作开发机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随后推动进入城市更新的试点库。
不是再做一个项目,而是再造一套系统。我们不能“命令”制度改变,但我们可以用一个项目的落地“吸引”制度调整。正如一句话说的好:
制度的改变,不靠对抗,而靠实践效果的说服力。
这也是我们作为策划方的责任:不止是创意提供者,更是系统助产者;不止是规划绘图者,更是共识协调者;不止是等机会的人,更是创造可能的人。
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项目不再是停在纸上的蓝图,而是成为推动现实改变的行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