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9-16 09:42
来源:
文化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逻辑与路径

化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逻辑与路径

一 引言

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重指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政策法规 。步入 2025 年,这一战略部署持续深化落实,彰显出国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城市更新工作锚定了清晰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7 月 14 日至 15 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 10 年后再次召开的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工作要实现五个 “转变”,做到五个 “更加注重”,并将 “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这一系列表述,凸显出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关键地位,意味着我国城市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7 月 3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持续释放出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积极信号。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各地积极响应,纷纷投身城市更新实践,力求通过城市更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更具魅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奏响城市更新的激昂乐章,描绘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

笔者也亲历了一些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实践,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承、产业经济提升、空间形态优化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旨在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点自己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二、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逻辑内涵

2.1 历史文化传承逻辑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特色。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首要逻辑在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通过对历史街区、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的挖掘与展示,能够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存续。在保护物质载体真实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功能置换的合理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开办非遗体验、民俗节庆等活动,将文化元素融入文旅场景,增强文化凝聚效应,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延续城市文脉。

2.2 产业经济提升逻辑

文旅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性,能够凝聚人气、激活内需市场、盘活存量资源。在城市更新中,文旅产业通过推动产业立体化升级,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与业态。文旅消费作为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遵循消费驱动 — 产业成型 — 集群发展 — 更新升级” 的逻辑脉络。通过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规模集群,进而推动城市空间重塑与功能提升,实现城市更新的经济价值。

2.3 空间形态优化逻辑

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有助于塑造具有历史文化记忆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新形态。在城市风貌建设方面,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根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对城市的自然风光、地标建筑、街道景观等进行更新与微更新,优化城市空间功能与品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更新,将现有城市空间转化为可交互、可消费、可传播、可体验的文旅空间,让城市空间成为历史记忆、现实感受与未来想象的具象化载体,提升城市更新的成效与吸引力。

三、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探索

3.1 文脉价值赋 ” 路径

3.1.1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对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载体,要严格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在对地方特色历史街区进行修缮时,采用修旧如旧” 的方式,保留其原始形态、形制、用料和工艺,留存原貌特点,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建模、数字化存档等,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记录,为后续的保护修缮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日常监测与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害、损坏等问题,确保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工作,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明确社会资本在保护项目中的权益与责任,以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守护城市的文化根脉。

3.1.2 合理活化历史遗迹功能

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历史遗迹、工业遗产等进行功能置换与创新利用。首先要深入调研其历史背景、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功能活化方案。将废弃的工厂改造为文创产业园时,保留工业建筑的主体结构与特色元素,如高大的厂房空间、裸露的钢梁等,通过重新规划布局,划分出创意工作室、艺术展览区、文化体验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引入文化创意企业、艺术家工作室等入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吸引人群聚集,实现历史遗迹的活化利用与功能提升。在利用过程中,注重与周边社区的互动融合,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与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3.1.3 打造特色文旅体验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举办非遗文化节时,设置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区,安排专业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让游客亲身参与剪纸、刺绣、陶艺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民俗文化巡游活动,精心设计巡游路线与表演节目,展示当地独特的民俗服饰、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特色文化主题餐饮,深入研究地方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从食材选择、烹饪方法到用餐环境,都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让游客品尝地道美食的同时,领略地方饮食文化。从多个维度增强游客对城市文化的体验感与认同感,实现观光旅游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盘活街区经济。

3.2 产业升级促 ” 路径

3.2.1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文旅 +”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破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深度融合。在 文旅 农业” 方面,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农业生产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生态采摘园、农事体验区、乡村民宿等项目,让游客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的有机结合。在 文旅 工业” 方面,充分挖掘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工艺、工业文化等资源,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组织游客参观现代化工厂,了解产品生产过程,感受工业科技的魅力;利用废弃工业厂房,打造工业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制作坊等,展示工业发展历史与传统手工艺文化。在 文旅 服务业” 方面,促进文旅与金融、科技、教育等服务业的融合。文旅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文化旅游金融产品,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文旅产品与服务形式,如开发虚拟现实旅游体验项目、智能导览系统等;开展文旅研学活动,将文化旅游与教育相结合,推出历史文化、自然科学、艺术创作等主题的研学课程,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

3.2.2 创新文旅消费场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建设虚拟现实主题公园,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设置奇幻冒险、历史穿越、科幻探索等多种主题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不一样的世界。开发数字化文化展览,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装置等,将历史文化、艺术作品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游客,增加展览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推出夜间文旅消费项目,结合城市特色文化元素,打造灯光秀、夜间演艺、夜市街区等。灯光秀以城市地标建筑或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灯光变幻展示城市历史文化故事;夜间演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景演出、音乐剧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结合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文旅消费促销活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电商平台等,发放文旅消费券、推出优惠套餐、进行直播带货等,吸引消费者关注与购买;线下在景区、酒店、商场等场所,举办主题促销活动,营造消费氛围,激发消费活力,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3.2.3 培育文旅产业集群

以具有特色的文旅项目为核心,培育文旅产业集群。围绕历史文化街区,充分挖掘街区的文化内涵,整合周边资源,发展文创产品研发、文化艺术表演、特色餐饮住宿、文化体验服务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产业研讨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企业共享资源、技术与市场信息,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文旅产业集群集聚。设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集群内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培训、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入驻,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为城市更新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

3.3 空间优化筑 ” 路径

3.3.1 提升城市风貌品质

制定科学的城市风貌规划,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深入研究地方传统建筑风格,提取其典型元素,如建筑造型、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应用于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优化城市街道景观,增加文化小品、艺术雕塑、历史文化展示牌等,讲述城市故事,提升街道的文化氛围。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合理规划绿地布局,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品种,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注重城市色彩规划,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定位与自然环境特点,确定主色调与辅助色调,统一城市建筑、街道设施、公共空间的色彩,营造和谐美观的城市视觉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风貌品质,让城市既有现代活力,又充满历史韵味。

3.3.2 数字技术赋能空间更新

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通过三维建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对城市空间进行全方位、精准的数字化模拟与管理。开发智能导览系统,整合城市景点、公共设施、交通信息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导航服务,实时推送景点介绍、活动信息、周边服务等内容,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数字文旅体验空间,让游客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沉浸式领略城市的美景与文化魅力。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前期规划设计,通过模拟分析不同方案对城市空间、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优化设计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利用数字化监测手段,实时掌握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提高建设效率与管理水平。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城市空间的智能化水平与互动性,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好的体验。

3.3.3 打造主客共享空间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建设城市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如休息座椅、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公共卫生间等,满足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优化公园、广场的景观设计,融入文化元素,设置文化活动区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等,吸引人群聚集。改造社区空间,增加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社区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生活品质。鼓励发展民宿、共享办公等业态,促进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还可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共享办公空间为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提供工作场所的同时,也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具有活力的主客共享空间,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包容性,让城市成为居民和游客共同向往的美好家园。

四、写在最后

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发展价值。通过历史文化传承、产业经济提升和空间形态优化等逻辑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文脉价值赋、产业升级促 、空间优化筑 ” 等路径的有效实施,能够实现城市文化价值的彰显、经济动能的增强和空间品质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