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资入场提速:从私募备案到资产收购,系统性布局初现
2025年7月,全球资管巨头施罗德资本与浙江西子国际合作发起的30亿元长三角私募基金引发市场热议。这一动作绝非孤例——仅2025年上半年,汉斯集团、淡马锡、安耐德资本等国际机构相继完成在华私募基金备案,美国范达集团亦完成登记,形成“政策松绑+资本蓄力”的共振效应。
政策松绑释放空间:
外汇管制优化:2025年6月,外汇局允许外资企业直接以人民币投资境内住宅,打破此前外资购房需通过QFII等复杂渠道的限制,为商业地产、高端住宅市场注入流动性。
城市更新政策倾斜:中央财政200亿元专项支持城市更新,首次明确将消费型基础设施(如文旅综合体、社区商业)纳入补贴范围,推动“拆建改造”向“场景运营”转型。
资本动作密集:
房地产“超跌”机遇:上海静安区泰禾大厦法拍价仅6.597亿元(仅为12年前地价),北京、深圳核心区写字楼空置率超20%,资产价格已接近“白菜价”,但租金回报率仍维持在4%-5%的合理区间。
消费基建并购升温:加拿大CPPIB与大家投控以12.9亿元收购上海、苏州等4城购物中心股权,瞄准存量改造与业态升级红利。
二、外资的投资逻辑:防御与进攻的“哑铃策略”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并非盲目抄底,而是基于“结构性机会+长期价值”的深度研判。
1. 防御端:高股息资产构筑安全垫
现金流稳定标的:长江电力、中国神华等公用事业股,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高分红银行股,成为外资避险首选。2025年二季度,外资持有A股高股息ETF规模同比增长超30%。
政策托底预期:中国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5%-2.8%,为高息资产提供支撑。
2. 进攻端:科技与消费捕捉成长红利
新质生产力赛道:半导体、AI算力、新能源车等领域的龙头股受青睐。高盛测算,若中国AI技术突破推动盈利年增2.5%,相关股票估值或提升15%-20%,潜在资金流入超2000亿美元。
消费复苏动能:必需消费品(如食品饮料)和体验式消费(文旅、医疗)需求韧性凸显。瑞银调研显示,外资对安踏体育、美团等消费股的配置比例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
3. 另类资产:REITs与私募股权的蓝海
消费类REITs扩容:2025年公募REITs试点纳入购物中心、社区商业,首批试点项目预计募资超500亿元,外资可通过QFII渠道参与认购。
私募股权深耕:外资通过并购老旧商场、物流仓储,引入数字化运营能力,如黑石集团将北京某物流园改造为冷链中心后租金提升40%。
三、政策与市场共振:中国资产的“三重修复”
1. 估值修复:从“地板价”到合理中枢
2. 信心修复:政策连贯性提振预期
反内卷政策组合拳:从地方债置换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聚焦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6.8%,结束连续三年下滑。
产业升级兑现: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25%,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0%,技术壁垒形成护城河。
3. 资金修复:跨境资本再平衡
美元走弱催化: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美元指数回落至100以下,资本加速从美股转向新兴市场。
南向资金联动:2025年二季度,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超1200亿港元,带动A-H股溢价率收窄至120%(历史均值140%)。
四、风险与挑战:理性看待外资布局的边界
尽管外资入场势头强劲,但需警惕以下风险:
政策执行差异:部分城市对外资进入商业地产仍存限制,如北京核心区写字楼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
经济复苏波动:若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商业地产租金回报率可能承压。
地缘政治扰动:中美科技竞争或影响半导体等领域的跨境投资。
五、未来展望:从“抄底”到“深耕”的范式转变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正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深耕:
本土化策略升级:桥水基金推出“全天候增强型”策略,将中国国债与A股纳入组合;贝莱德发行首只养老目标基金,专投专精特新企业。
ESG投资兴起:施罗德资本在长三角项目中明确要求标的符合“碳中和”标准,绿色建筑、新能源基建成新焦点。
数字化赋能:外资通过AI分析消费数据优化商业选址,如淡马锡利用算法模型筛选成都社区商业潜力项目。
结语
MSCI中国指数自2025年7月以来反弹8%,但动态市盈率仍仅为美股标普500的55%,市净率处于历史10%分位。摩根士丹利测算,若中国经济增速稳定在4.5%以上,A股估值有望回升至历史中位数。
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本质上是“价值发现”与“战略押注”的双重过程。当政策红利、产业升级与估值洼地形成共振,中国资产或将成为全球资本再平衡时代的核心配置选项。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外资的底层逻辑,把握“高股息+新质生产力”的双主线,或是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