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8-20 10:37
来源:
重塑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与独特角色
【导读】
近期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并将其纳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政策体系。

重塑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与独特角色

近期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并将其纳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政策体系。这一表态释放出清晰信号:城市更新不再只是局部改造与设施翻新,而正在成为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

事实上,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城市更新就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命题。中国目前已有690多座城市,必须开展一场“重构自我”的深刻变革,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国家发展阶段性转型的内在需要。会议,提出了六大更新目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强调每座城市都应基于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发展,而非一味“全能型战士”的追求。

换句话说,中国的城市们,正在集体面对一个终极命题:你是谁?你为谁存在?你靠什么被需要?

这是一场从“找自己”到“成为自己”的城市自我革命,也是一场将深远改变区域空间格局与发展模式的长期事业。


01 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成长:

城市更新进入战略转型期

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主要依靠土地扩张、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快速增长。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路径,一方面支撑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高速前进,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结构性问题。

如今,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见顶、土地财政透支,以及居民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市发展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成长

随着老城区的熵增,核心矛盾的发展,倒逼城市更新。

比如,空间效率不高。大量低效用地、闲置资产、功能重复的开发区亟需重构;结构性房地产风险突出,空置率高、库存严重、人口与供给错配;生活质量与空间体验不足,片区功能单一、城市风貌杂乱、社区失去归属感。

比如,产业转型滞后,旧区缺乏经济活力。许多曾经的“制造强镇”正在失去吸引力;城市治理与居民需求脱节,过度“工程化”的城市思维难以回应多元生活方式。

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美化表面”可以解决的,而需要一场从空间逻辑、治理体系、产业生态到文化认同的整体性更新。

城市更新的本质,不是修补,不是简单改造老城老街,而是引导城市从物理重构走向系统性再生,重建城市在新发展周期中的价值逻辑与功能使命。

02 做“被需要”的城市:

每一座城市都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角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六大更新目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并不是为了让每座城市样样俱全,而是鼓励城市们围绕其中一至两项优势定位,构建自身的差异化价值认知

这背后,是对“城市定位战略”的重提:不是拼谁功能多,而是找准我是谁,我为谁存在,我靠什么被需要。

不同城市应走出不同的角色路径。比如,深圳围绕“创新之城”定位持续深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注重“宜居与文化烟火气”的城市营造,成为年轻人最想定居的城市之一;长沙,则以“超级网红城市”定位,深度结合新媒体和地方文化,实现文化消费升级;雄安新区作为“韧性城市”样板,代表着国家战略级的未来城市形态探索;杭州,则从“智慧城市”角度入手,推动数字城市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这说明,一个成功的城市,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深耕一两个城市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标签

03 城市更新的五重价值:

从空间治理到情感认同的全链条跃升

当城市更新从“工程项目”变为“发展战略”,它所释放出的价值也将突破传统意义。未来,城市更新将在以下五个层面,产生长期且深远的价值重构:

1)空间再生:盘活沉淀资产,化解结构性风险

城市更新,是解决房地产过剩与空间低效的有效手段。在对闲置地块、老旧小区、低效片区的有机更新,可实现土地价值重构和城市结构优化。

比如,北京“城南行动计划”以更新南中轴沿线的功能区,带动整个城市格局重心南移,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2)功能重构:从单一用途向复合生态转变

新时代的城市生活需要空间既能生活、消费、休闲,又能办公、交流、学习。

比如,杭州“运河新城”的规划强调TOD模式与15分钟社区构建,创造出“可步行的复合城市生活单元”。

3)社区共建:从物理改造走向社会关系重塑

真正的更新是“人与空间的双向激活”。

比如,像广州恩宁路、深圳南头古城的更新,不是简单修缮历史街区,而是用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市集与居民共建机制,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社区活力。

4)城市IP打造:从空间改造走向品牌焕新

城市更新是建立城市品牌的战略窗口

比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更新,正是以文化符号再创与消费场景融合,形成了极强的城市认同感与游客吸引力,成为新一代城市文化IP的标杆。

5)国家战略平台:推动结构性改革、绿色转型

高质量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地方发展的抓手,更是落实“双碳目标”、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

比如,重庆礼嘉智慧公园、苏州工业园的转型都体现了“更新即创新”的时代特征。

04 成为中国自己的城市:

未来城市的个性化进化路径

在全球视野下,未来的中国城市将不再追求“规模竞赛”,而是通过独特文化、战略位置、产业特色与生活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全球原型。

比如,有的城市,可以成为中国的“慕尼黑”,制造业与科技融合、高品质生活与文化共存;有的城市,会演化为“日内瓦”,成为区域治理、国际组织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还有的城市,将成长为“里约热内卢”,比如,以节庆文化、音乐艺术与山海空间,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活之城;也有的城市,可以变身为“伊斯坦布尔”:东西文化交汇、文明融合的新地标。

这一切的前提,是城市找到了清晰定位、真实需求与独特价值之间的契合点,并通过更新过程将其系统兑现。


05 让生活真正变得更美好:

城市更新的最终价值归宿

在无数文件、政策与投资指标之外,我理解,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其实非常朴素,不是向外,而是向内:


让人重新爱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感觉。

比如,是让老年人不再被高楼和交通隔绝;是让年轻人有空间实现梦想;是让家庭拥有便捷、可负担的美好生活;是让文化不再被遗忘,而被看见、参与、共建;是让城市不再只是拼GDP,而是建立起与人、与时代、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06 结 语

中国正进入“城市竞争2.0”时代,城市之间比拼的不再是高楼广场数量、土地供应多少,而是,能否清晰地理解自己、定义自己、表达自己,并赢得人心与时代的认同,找到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

未来十年,是一场属于城市的深层次转型与觉醒。而“高质量城市更新”,正是这场进化的主路径与驱动器。

每座城市,都会有自己要回答的问题:我能提供什么独特的生活体验?我服务的是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凭什么被留下、被记住、被热爱?而城市更新,就是这些答案诞生的土壤。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