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9-29 10:28
来源:
《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之规划策略要点(18 类问题指引)(2)
【导读】
以宜居、人文、绿色、韧性、智慧为理念,以民生保障、公益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针对当前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重点关注的问题,提供多维目标体系下规划策略要点指引及其适用情形方面的建议

《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之规划策略要点(18 类问题指引)(2)


(一)规划目标

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落实历史文化保护 “紫线” 要求,分级分类保护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树名木等。

  • 全面开展对未定级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评估,并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建立预保护制度。

  • 分级分类采用保护、保留为主,整治、改建并举的更新规划措施。

(三)适用情形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对象和地区


(一)规划目标

整体保护历史风貌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全面梳理和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本土性,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体现城市发展历史的连续性。

  • 保护历史地区的城市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及其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延续历史空间格局。

  • 保持历史地区的道路、街巷、广场等传统开放空间格局体系,谨慎处理历史道路的宽度、断面和两侧的空间界面,重点关注新旧风貌的整体协调,延续空间景观特征。

  • 留存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公众集体记忆的历史文化要素,传承城市记忆。

(三)适用情形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对象和地区


(一)规划目标

多样化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坚持 “以用促保”,在不损害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历史地区的生活居住环境,结合更新的功能定位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活化利用的功能导向建议,适应当代功能需求,融合现代生活场景。重点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多措并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地区价值的整体提升。

  • 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技术应用的创新融合。

(三)适用情形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对象和地区


(一)规划目标

彰显城市风貌特色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依托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脉络,强化城市地方风貌传承与塑造,传承中华营城智慧,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文化软实力。

(三)适用情形

所有有需要的情形


(一)规划目标

增加公共空间供给,完善公共空间体系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通过挖掘空间潜力,增加公园、步行道、广场和口袋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扩大公共空间规模,着力构建多类型、多层级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 鼓励公共空间共享,推动开放式街区建设,提倡各类附属空间对外开放。

(三)适用情形

所有有需要的情形


(一)规划目标

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充实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统筹考虑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地区及周边公共空间的布局状况,系统梳理与整合地区公共空间网络,强化公共空间的慢行可达性,提高公共空间布局的均衡性,提高公共空间服务的便利性。

  • 加强与周边城市大型生态空间、开放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等空间的连接,结合街道、河道等线形公共空间整治植入慢行绿道,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整体的连通性。

  • 根据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完善多类型、多层级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重点完善和提升户外儿童活动、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等各类运动健康设施。

  • 加强公共空间与周边功能的有效互动,鼓励在公共空间中植入功能性设施,激活公共空间界面,丰富公共空间使用,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三)适用情形

所有有需要的情形


(一)规划目标

改善公共空间品质,营造公共空间特色、提升公共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重点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进入性。

  • 加强公共空间环境整治,整体提升绿化景观、景观设施和休闲活动设施的功能性、地方性和文化艺术内涵。

  • 重点提升街道空间、滨水空间、广场空间、慢行空间界面的环境与景观品质,多方式拓展步行、骑行空间、街道绿化和驻留空间。

  • 加强公共空间的地域化、特色化、在地性营造。

  • 将城市中的蓝绿公共空间有机融入整体生态系统,着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适用情形

所有有需要的情形


(一)规划目标

完善城市生态网络、生态保护与修复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衔接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 “蓝线”、“绿线” 和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完善生态系统网络。

  • 衔接周边生态要素,完善区域性生态空间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水平。

  • 重点关注水系、水域、绿地、土壤等生态系统的修复,重点开展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工作。

(三)适用情形

涉及需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和完善生态网络的地区


(一)规划目标

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数字智能技术应用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结合现有路网和功能布局,挖掘空间潜力,构建安全连续、出行无碍、便捷舒适、健康愉悦、立体复合的慢行空间体系。

  • 以提高公交可达性为重点,整合多种公交模式,结合现有路网和功能布局,优化公交服务网络,优先保障地面公共交通的通行优先权。

  • 增强慢行和公交与就业地、居住地,与交通节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的连接性。

  •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节能化改造。

  • 结合清洁能源、雨水综合利用、废弃物再生回用等技术的运用,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改造。

  • 鼓励在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中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适用情形

所有有需要的情形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