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9-29 10:22
来源:
《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之规划策略要点(18 类问题指引)(1)
【导读】
以宜居、人文、绿色、韧性、智慧为理念,以民生保障、公益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针对当前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重点关注的问题,提供多维目标体系下规划策略要点指引及其适用情形方面的建议

《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之规划策略要点(18 类问题指引)(1)

以宜居、人文、绿色、韧性、智慧为理念,以民生保障、公益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针对当前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重点关注的问题,提供多维目标体系下规划策略要点指引及其适用情形方面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一)规划目标

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以总体规划空间结构为依据,统筹功能布局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网络建设、产业发展、空间品质提升等多维目标,优化空间形态与布局,需要对空间结构与形态、功能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的地区。

  • 推动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发展模式,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复合和一体化布局。

  • 结合产业用地更新,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均衡。

(三)适用情形

需对空间结构与形态、功能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的地区


(一)规划目标

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开展存量未利用地处置专项调查,评估存量用地已有规划的适宜性,合理调整用途和开发强度。

  • 增量与存量土地资源联动,多方参与,多元合作,推动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零星土地的合理开发。

  • 加强土地复合利用。

  • 鼓励经营性开发的公益性贡献。

  • 推动地上地下空间立体统筹规划建设,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提倡地下空间用途的公益性、混合性和共享性。

(三)适用情形

存量低效用地


(一)规划目标

产业转型升级,空间高效利用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加强低效产业空间资源的识别、腾退和更新。

  • 鼓励开展新型产业用地类型探索,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 鼓励工业用地用途合理转换,合理配置产业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和服务设施等,鼓励各类产业用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和建筑利用效率,推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社区建设。

(三)适用情形

老旧厂区和需要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园区等


(一)规划目标

完善功能业态,提升空间品质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保留特色业态、提升原业态、植入新业态、复合新功能,保持和提升烟火气,延续特色风貌。

  • 推进服务扩容、业态升级与功能复合,促进商业和服务业类型以及消费层级的多样化。

  • 优先组织慢行交通,重点提升公共空间和步行空间的环境品质。

(三)适用情形

老旧商业街区和传统商业街区等


(一)规划目标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加强灾害风险隐患调查,识别安全隐患,重点提升薄弱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设防水平,消除重大灾害风险隐患,着力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注重 “平急两用”,保障城市安全。

  • 合理提高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标准,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力。

  • 优先补齐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缺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的项目实施运行。

(三)适用情形

需要改造提升的基础设施


(一)规划目标

健全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衔接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市政基础设施 “黄线” 要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覆盖网络。

  • 加强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以综合化布局、集约化建设为原则,统筹布局各类地下地上市政设施。

  • 鼓励新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三)适用情形

需要改造提升的基础设施

(一)规划目标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住区设施与环境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推进老旧住房成套化改造和房屋设施更新改造,提高既有住房安全性,完善住房使用功能。

  • 推进老旧住区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化环境更新改造,整体改善住区设施水平,整体提升住区居住环境。

  • 合理解决住区停车难问题,保障住区安全通道畅通。

(三)适用情形

老旧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传统住宅街坊等

(一)规划目标

完善社区功能体系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和结构,以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为关注重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 依据 15 分钟、10 分钟和 5 分钟社区生活圈,结合不同社区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统筹优化社区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绿化环境等设施的类型、布局和体系,重点补齐短板、消除公共服务盲区。

  • 通过存量挖潜,采用功能转型、容量提升、复合利用、分时共享等方式,增加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和品质。

  • 构建安全便捷的慢行网络,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慢行可达性。

  • 合理植入就业设施,适度引入产业功能和创新服务空间,建设宜居宜业的社区生活圈。

(三)适用情形

各类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存量提质的居住社区


(一)规划目标

提升社区空间品质、强化社区风貌特色

(二)规划策略要点指引

  • 提升既有绿地的开放性和功能性,因地制宜地增加口袋公园、街边小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结合公共空间布局日常性生活服务设施,促进社区交往,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 通过对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街道空间整治和环境更新提升等措施,改善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彰显社区风貌特色,提高居民的认同感。

(三)适用情形

各类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存量提质的居住社区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